做兴化有深度的论坛

兴化市民论坛---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热度的论坛!

搜索
查看: 389|回复: 0

[兴化城事] 在兴化,看见“诗与远方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4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在长三角核心区的版图上,兴化曾是一个“低调”的存在。这里河网密布、垛田纵横,是里下河腹地的“水乡明珠”,也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强县。近年来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全域旅游兴起,这座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——垛田闻名的城市,正以农文旅深度融合,孕育“诗与远方”。

1.jpg


2024年,兴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全市接待游客765.2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51.3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2.9%、23.9%;千垛菜花景区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5.6万人次,景区连续15年成为长三角春季旅游的“顶流”。
数据跃动间,兴化执生态画笔绘就三张“王牌”——以垛田双遗为墨,晕染千年文脉风骨;化63万亩蟹塘作砚,研磨舌尖经济新章;借23处田园执笔,勾勒生态共富蓝图。在长三角文旅竞合浪潮中,这座水乡蹚出了一条“农筑基、文点金、旅破界”的融合新路。

从“种风景”到“卖风景”

“碧水东罗、古朴唐庄、绿意徐圩……”这些诗意名字的背后,是兴化2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生动实践。作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先行者,兴化探索出一条“以景带村、以村促产”的路径。
在东罗村,“国企+村集体+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让闲置农房变身精品民宿,旺季入住率达90%。“自家房屋出租一部分,平时参与民宿服务,年收入翻了一倍。”依托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村民王月琴开心不已。沙沟镇以“水席”为媒,将水鲜、水蔬融入旅游菜单,去年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游客李女士感叹:“一边吃水席,一边听船娘唱小调,仿佛穿越回了旧时水乡。”
更关键的是,兴化始终为乡村“留白”—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预留30余处闲置空间,为未来产业升级埋下伏笔。
2.jpg
“种风景”的终极目标是“卖风景”。在沙沟镇刘沟村,碧波荡漾的万亩荷塘不仅以旖旎风光和美味荷藕闻名,更蜕变为富民增收的生态聚宝盆——木筏穿梭于碧叶连天处,游客举着莲蓬拍照打卡,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,门票收入两个月突破160万元。从传统田园到主题公园,从闲置农房到特色民宿,从农业生产到沉浸体验,农文旅深度融合、全面升级。
兴化的生态优势得天独厚,但发展始终面临“三条红线”的约束:生态保护红线、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。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?兴化的答案是——以生态为底色,用“轻介入”激活资源价值。在徐马荒湿地,观鸟驿站、生态步道等设施仅占极小空间,却将“静观自然”的体验做到极致;千垛美路串联起湿地、森林与村落,66公里的风景廊道成为“水润兴化”的最佳代言。

从“一只蟹”到“一桌菜”

清晨七点,薄雾中的兴化老街早已氤氲着茶香。青石板路上,拎着鸟笼的老茶客与背着相机的“打卡”者摩肩接踵。“养和园”雕花木门吱呀作响,服务员端着红漆托盘穿梭在八仙桌间,刚出笼的蟹黄包透出金黄油润,烫干丝淋上麻油腾起热雾,百年茶社的晨曲里,水乡人用“皮包水”的传统唤醒新的一天。
这份流淌在晨光里的鲜美,如今正蜕变为撬动百亿产值的黄金产业。在兴化63万亩波光粼粼的生态水域中,1.8万蟹农在此书写“水上致富经”——每十只爬上国人餐桌的大闸蟹,就有一只来自这片膏腴之地。依托“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”的优势,“兴化大闸蟹”线上线下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。
3.jpg
“一只蟹”带动“一桌菜”,“一桌菜”撬动“一条链”。“兴化大闸蟹”衍生出蟹黄汤包、醉蟹等深加工产品,市内生产厂家达200多家、规模企业30家,年加工量4.5万吨,品牌价值高达300多亿元;调味品产业集聚区以“中国唯一、世界第一”的定位,将“舌尖经济”推向全球。从“六月黄螃蟹品鉴会”到“啤酒龙虾宴”,美食节庆与旅游场景深度绑定,让“吃住行游购娱”链条更加完整。
蟹小七水产品有限公司是兴化市一家从事养殖及预包装食品加工、销售的本土企业。“市场收购一斤小蟹才3元,而自制的‘香辣蟹’一斤可以卖到12元,一天能销售一两百斤。”负责人戚银向记者介绍,如今该公司拥有1700余亩的养殖基地,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,并带动上百名农民就业。
蟹乡的致富密码正解码出更广阔的发展方程式。2024年,兴化健康食品产业规上企业年度开票收入突破110亿元,文旅与农业的“接二连三”,为水乡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

从地理标识到精神原乡

作为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“世界灌溉文化遗产”的垛田,还拥有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等多重身份,是兴化最厚重的文化底色。这片由千年农耕智慧凝结而成的独特地貌,不仅是“水乡泽国”的地理标识,更是兴化人的精神原乡。
4.jpg
近年来,兴化以垛田为核心,打造“春看菜花、夏观荷花、秋赏菊花、冬品芦花”的四季文旅IP,将传统农耕场景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。千垛菜花节期间,游客不仅能徜徉金色花海,还可参与非遗手作、民俗展演;万亩荷塘景区则通过荷花摄影大赛、荷文化展等活动,让“农景”升华为“农艺”,让“农艺”成为“农行”。
文化底蕴的挖掘不止于此。作为施耐庵故里、郑板桥文学精神的传承地,兴化正加速整合“水浒文化”“板桥文化”等资源。沙沟古镇的古街修复、施耐庵文化园的规划建设,以及“里下河文学研学营”的常态化运营,让历史从书本走向生活。
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。深耕文化资源活态传承的同时,兴化更以系统性保护筑牢发展根基。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许雯介绍,截至2024年底,该市已初步构建起“三位一体”文化遗产保护体系。文物系统方面,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、待核定不可移动文物119处;建筑遗存方面,现存历史建筑110处、完整保留历史文化街区2片;非遗传承方面,建立起涵盖124项代表性项目的分级保护名录。借力这一立体化遗产矩阵,兴化正式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,成为江苏省第14座获此殊荣的城市。
从文物保护单位到非遗项目集群,这些系统性认证成果不仅构成了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基底,更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。文化禀赋构成了兴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竞争力,也正转化为这座城市发展的深层动能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你只管善良,上天自有衡量。
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Copyright © 2011-2014 兴化市民论坛---有深度,有温度、有热度的论坛! ()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()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